在 2016-2017 年期間,Swing 圈爆發了一場強大的 MeToo 事件,主要是關於兩位當時有名的法國舞者 Max、William 兩位舞者關於性騷擾、性侵的指控,以及往下延伸 Thomas 與 JB 作為隱匿者的爭議內容。
在 Yehoodi 以及 Swungover 這兩篇文章,都詳盡了說明了事情的發生經過,並點出了 Swing 圈存在的種種問題,包含偶像崇拜、權力結構不平等、角色上下關係,以及對於性別上的不尊重,等等都在這一陣子於 Swing 圈內有廣泛的討論,也催生了許多社群建制 Code of Conduct 與規範,努力讓 Swing 社群可以更安全以及健康。
在那之後呢?
較少人討論到關於「之後」,當事件從社群走入司法、討論從臉書轉到法庭時的發展。2017 年時有一個吹哨者,我們用舞者 A 好了,控訴在 2014 遭到兩位法國舞者下藥性侵,在自身的 FB 上揭露了 18 歲的她是如何在一場 Swing Camp 中遭受的暴力對待,並在發文之後也向法國法院提起刑事訴訟。
這看似是一場 MeToo 風潮下,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反擊的故事,然而現實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美好。如同我們所知在一般的法院審理上,性暴力的舉證是非常困難的,而三年前的犯罪在現在更難提出醫療、證人等證明,最後法國檢方並沒有針對這起案件開啟調查,該刑事訴訟也被駁回,其中一名更是接著對舞者 A 提出誹謗訴訟,認為其影響名聲以及妨礙工作,要求誹謗賠償金以及公開 Po 文道歉。
時間快轉到 2020 年,蒙彼利埃法院宣判這一起誹謗罪成立,舞者 A 要支付誹謗費以及法院的庭審費用,總支出將近台幣 20 多萬,即使要求 Po 文的請求被駁回,這起判決以及審理過程也對這年輕的舞者身心造成巨大的煎熬,經歷憂鬱症,人際以及工作上也受影響。
在當時的氣氛下,社群突然有種孤立無援感,2017 年與現今(2020) 也不同,多數人已沒有那麼多資源與精力關注此事,網路上也因判決結果較少人直接了當的討論,最後是由他身邊的朋友及社群匿名發起募款,透過 Swing 社群籌集一筆費用,來幫助他與家庭度過難關,當時也透過許多國際老師轉發到世界各地的搖擺社群,並在12個小時內達標,展現了一次搖擺圈的團結,表達對受害者的支持以及對加害者的永不姑息。
社群的舞者們
大家覺得熟悉嗎?其實就與前兩年台灣黑人被控性騷擾後反告誹謗罪的事件一樣,只不過台灣法庭給了個大快人心的不起訴,然而 Swing 進入法庭審理的卻是殘酷的結局,所有對兩位主要法國舞者的起訴都被駁回,許多原始貼文都被刪除,或者將 Max 以及 William 的名字撤下,多名舞者也被反提告誹謗罪,或是因為拒絕與那些舞者工作,後續收到律師函要求請求賠償。
而非身為當事人的我們可以做什麼?身為 Swing 社群的一份子,我覺得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 站在受害者這一側
。或許我們有自己的偏見,對事情觀點與情境有所保留,或者純粹與某一方有私交,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先讓關懷走在感性與理性之前,因為接住這些發聲的人永遠是更重要的,用一個留言、一次轉發、或者一個讚就足夠了,試著去展現同理心(Empathy),不去帶評論以及質疑(或者說、這不是我們的工作),純粹的支持。
Stand by them 不代表全盤接受故事與所有說辭,不代表我們就是打手,更不是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開始在社群上與他人戰鬥,而是選擇優先站在受害者一側,表達我們正在關注這件事情。社群中的重要影響人物或教室,如果有餘力也應去表達對事情的關心,並在這事件中去宣導、教育,讓重要的事情不會沉下去,持續地讓這些過往令人難過的經驗能成為社群的養分,不會在塑造出另外一個滋長犯罪的環境,以及更多的犧牲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