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經理需要的方法論整理

近期面試 PM 的心得,以及透過 AI 整理的各種 framework

前陣子在面試公司需要的新 PM 時,RD 感到好奇就跑來問我「在面試時要透過什麼方法來挑到適合的人?又沒有寫 Code 之類的評判標準」

確實,從我的角度來看,產品經理所需要的技能大多是集中在軟實力,尤其在經驗相對不足(通常是 Domain Knowhow 不多)的初階 PM,面試時反而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挖掘這個應徵者的軟實力狀況,以我自己在定義 Product Specialist,或者說 Junior Product Manaager 時,我自己訂出的通過標準是這樣:

1. 面試者有足以能夠擔當 PM 的資質與潛力
    - 擁有學習能力
    - 懂的提出疑問、思辨
    - 面對提問、質問的抗壓與妥當回答
2. 面試者具備足夠的工作軟實力
    - 相處令人愉快
    - 講話有邏輯,完整說清楚故事
    - 知知為知知、不知為不知
3. 產業加分項
    - 產業技術知識
    - 產業商業知識
    - UX 精神 - Design Thinking 

都是一些超軟的軟實力,而且會需要花很多工夫去跟應徵者提問應答,大多時候會消耗掉將近一小時的對談來挖掘這些特質,因此如果一個 PM 在面試時,能展現一些方法論工具,其實能比較容易讓面試者瞭解他在產品有什麼樣的研究與探討。

換個角度說,熟悉這些工具的使用代表他對於產品個階段的掌握會更全面。例如當他說出 MindMap,我就可以想像他對於全局的 control、或是 task 拆解有經驗,說出 PDCA 大概就表示他對 Scrum 流程熟悉。而不是只是用演講的方式來說出自己的豐功偉業,多會跟客戶、多會跟 RD 溝通之類。

PM 方法論有多重要

我覺得跟算法還有 Module 一樣,一個 PM 沒有使用方法論,絕對也還是可以完成很多工作,甚至成為一個超群的專家,而方法論更像是 前人智慧累積 所創造,來加速彼此理解事物的工具,因此當一個 PM 越能掌握且活用越多方法論工具時,他能更有效的能加速資訊的傳遞,提升開發品質。

以我自己大學企業管理來說,其實大多課程學習的都是方法論,如企業管理、專案管理、組織行為學等,現在回想起來那些 Case Study 除了訓練我們商業思維外,其實也是鼓勵我們透過這些方法論工具來分析、解決問題,可惜當年真的都還是在打嘴炮,沒有辦法實際理解 Case Study 與課程學習的內容。

到了十年之後,這些方法論以及框架對我的工作確實帶來了許多幫助,最重要的有兩個部分:

  1. 提供一個成熟的思考模型 - 不用花時間自己尋找、驗證、解釋
  2. 增快溝通效率 - 框架方法論通常較容易理解,同事與客戶從中也較容易得到答案

方法論有哪些?先叫 AI 整理吧

因此我決定寫一系列我自己有實際使用的方法論工具,想必是包含例如 Persona、User Journey、MindMap 等,不過先叫 AI 生一個完整的摸索看看,有空再來補齊。

以下為 AI 產生,滿多框架其實我也沒碰過,也有先根本就胡說八道把沒相關的東西放進來,就先列出來參考摟,有空再來整理。


產品經理(PM)在產品開發全階段應熟悉的方法論與工具

這是一份系統化、階段式的清單,標明每一項的用途、使用時機,並補充實務提醒。

概觀(產品生命週期分段)

  • 策略與定位 (Strategy & Context)
  • 探索與驗證 (Discovery / Problem Validation)
  • 定義與優先排序 (Definition / Prioritization)
  • 設計與體驗 (Design / UX)
  • 開發與交付 (Development / Delivery)
  • 上市與執行 (Launch / GTM)
  • 成長與度量 (Growth / Measurement)
  • 維運與治理 (Operations / Maintenance / Governance)
  • 退場 (Sunset / End-of-life)

1. 策略與定位 (Strategy & Context)

商業模式畫布 (Business Model Canvas / Lean Canvas)

  • 用途:在一張畫布上梳理價值主張、客群、通路、成本與收入來源。
  • 時機:新產品構想、融資前或策略討論。

市場研究 / TAM-SAM-SOM

  • 用途:量化市場機會與規模。
  • 時機:產品決策、投資評估、roadmap 優先排序。

競品分析 (SWOT、Porter、PESTEL)

  • 用途:分析競爭環境、機會與風險。
  • 時機:產品定位、價格策略、差異化決策。

OKR / 目標管理 (Objectives & Key Results)

  • 用途:把高層商業目標拆成可衡量的結果,對齊團隊。
  • 時機:季度/年度目標設定,roadmap 對齊。

北極星指標 (North Star Metric)

  • 用途:選一個最能代表產品長期成長的核心指標,聚焦決策。
  • 時機:成長策略制定、衡量整體產品健康度。

利害關係人地圖 (Stakeholder Map) 與 RACI

  • 用途:明確誰是決策人、執行人、被通知的人。
  • 時機:跨部門專案、重大變更或合規需求時。

2. 探索與驗證 (Discovery / Problem Validation)

Persona (使用者角色)

  • 用途:把研究結果抽象成代表性的使用者/客戶虛像,幫團隊同理與對齊。
  • 時機:早期使用者研究後,用於設計與優先排序。

Empathy Map (同理心地圖)

  • 用途:梳理使用者說、想、做、感受,抓痛點與機會。
  • 時機:訪談後快速整理洞察時。

Jobs-to-be-Done (JTBD)

  • 用途:把使用者需求視為「要完成的工作」,聚焦動機與成功標準。
  • 時機:定義核心價值、設計解法假設。

使用者訪談 (Qualitative Interviews)

  • 用途:深度理解使用者痛點、流程與語言。
  • 時機:發現階段、驗證假設、設計細節前。

量化研究 (Survey / Polls)

  • 用途:驗證假設的普遍性、優先排序證據。
  • 時機:在有初步假設或要衡量重要性時。

日誌研究 / 現場觀察 (Diary / Field Study / Ethnography)

  • 用途:觀察真實情境下的行為與工作流程。
  • 時機:產品與使用場景複雜、長期流程重要時。

問題假設與驗證 (Assumptions Mapping / Falsification)

  • 用途:列出風險最重的假設、設計小實驗來驗證。
  • 時機:產品早期、MVP 前。

Opportunity Solution Tree (機會解法樹)

  • 用途:從商業目標→機會→方案→實驗,保持以結果/機會為導向。
  • 時機:當需要系統性探索多個解法並追蹤實驗時。

3. 定義與優先排序 (Definition & Prioritization)

User Story / Epics / Acceptance Criteria (使用者故事、史詩、驗收條件)

  • 用途:把需求拆成可交付、可驗證的小單位。
  • 時機:交付給工程前、sprint planning。

User Story Mapping (故事地圖)

  • 用途:視覺化使用者旅程,按優先級拆 release slice(MVP → MMP)。
  • 時機:規劃版本、排 release backlog。

Impact Mapping (影響地圖)

  • 用途:把功能連結到商業影響,避免做無效功能。
  • 時機:有多個功能候選,需評估對目標的影響時。

優先排序框架 (RICE / ICE / MoSCoW / Kano / WSJF)

  • 用途:給出結構化的決策依據。
  • 時機:roadmap 制定、stakeholder review、resource limited 時。
  • 變體:
    • RICE: Reach * Impact * Confidence / Effort (適合量化比較)
    • ICE: Impact * Confidence * Ease (快速決策)
    • MoSCoW: Must/Should/Could/Won’t (版本範圍)
    • Kano: 基本/期望/驚喜功能 (用於體驗類功能)
    • WSJF (Weighted Shortest Job First): 用在敏捷組織 (包含 Cost of Delay)

Opportunity Scoring / Outcome-Driven Prioritization

  • 用途:依據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與解決機率來排序。
  • 時機:要聚焦於「最大未滿足市場機會」時。

成本效益與資源估算 (T-shirt sizing / Story points / Effort estimates)

  • 用途:把相對成本/時間考量進優先排序。
  • 時機:迭代計劃、release windows、SLA 約束等。

4. 設計與體驗 (Design / UX)

Mind Map (心智圖)

  • 用途:頭腦風暴、拆解系統範圍與功能關聯。
  • 時機:概念階段、需求聚合時快速整理想法。

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(資訊架構) / Navigation Models

  • 用途:設計網站或 app 的內容結構與導覽。
  • 時機:設計初期、內容重組或大型功能加入時。

Card Sorting / Tree Testing

  • 用途:驗證使用者對分類與導航的心理模型。
  • 時機:設計導航或分類系統時。

Wireframes → Mockups → Hi-fi Prototype (線框稿到高保真原型)

  • 用途:逐步把概念變成可測試的介面。
  • 時機:在要驗證流程與互動前製作Prototype做可用性測試或 stakeholder demo。

Design System / Component Library / Atomic Design

  • 用途:統一視覺、提升開發效率與一致性。
  • 時機:產品規模變大、多人維護 UI 或要快速擴展時。

Usability Testing (可用性測試)

  • 用途:驗證使用者是否能完成核心任務,找可用性缺陷。
  • 時機:每個重要介面上線前、重大改版後。

Heuristic Evaluation / Cognitive Walkthrough

  • 用途:專家檢查設計是否符合可用性原則(如 Nielsen 10 heuristics)。
  • 時機:快速檢查、修正優先級高的 UX 問題。

Design Sprint (短期衝刺,Google Ventures)

  • 用途:在 4–5 天內快速驗證假設(sketch → prototype → test)。
  • 時機:高風險設想、需要快速對齊決策時。

Accessibility / Inclusive Design Checklist

  • 用途:確保產品可被更廣泛的使用者群體安全使用。
  • 時機:從設計初期即納入,法規要求或擴大市場時。

5. 開發與交付 (Development / Delivery)

MVP / MMP (Minimal Viable / Marketable Product) 思維

  • 用途:用最小可行功能驗證商業假設或快速進入市場。
  • 時機:產品驗證期或新功能驗證期。

Agile 方法 (Scrum / Kanban / Scrumban / Dual-track Agile)

  • 用途:增量交付、快速回饋與調整。Dual-track 強調 discovery 與 delivery 並行。
  • 時機:日常開發節奏、需快速迭代與學習的產品。

Backlog Grooming / Sprint Planning / Stand-ups / Retrospectives

  • 用途:保持 backlog 健康,持續改進交付效率。
  • 時機:敏捷執行週期中。

Definition of Ready / Done (DoR / DoD)

  • 用途:明確一個故事何時可開始、何時算完成,降低返工。
  • 時機:sprint 開始前 / 交付驗收時。

技術 RFC / PRD (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) / API Contract

  • 用途:把需求、驗收標準與設計細節交到工程並作版本控制討論。
  • 時機:跨團隊設計、需要技術共識或 API 定義時。

Feature Flags / Toggle / Phased Rollout / Canary Releases

  • 用途:可控上線、A/B 測試、快速回滾。
  • 時機:高風險功能、逐步釋出或實驗場景。

CI / CD (持續整合/持續部署) 與自動化測試

  • 用途:降低部署風險、提高交付頻率。
  • 時機:長期維運、頻繁發布。

Test Practices (TDD / BDD / Acceptance Test)

  • 用途:降低回歸、使需求可被自動驗證。
  • 時機:需高品質或複雜業務邏輯時。

Instrumentation / Event Taxonomy / Tracking Plan

  • 用途:定義你要收哪些事件/屬性,確保能量化 KPI 與實驗結果。
  • 時機:開發前(務必在feature發佈前完成追蹤設計)。
  • 實務提醒:追蹤設計若晚了,會造成無法回溯的數據缺口。

6. 上市與執行 (Launch / Go-to-Market)

Beta / Pilot Programs (封閉測試 / 試點)

  • 用途:在控制範圍內驗證可靠性、使用情況與商業假設。
  • 時機:正式大規模上線前。

Launch Checklist / Runbook / Support Playbook

  • 用途:列出上線步驟、回滾條件、客服 FAQ。
  • 時機:每次重大發布。

GTM (Go-to-Market) 計劃

  • 用途:把產品推出市場的完整戰術藍圖(目標用戶、訊息、通路、價格)。
  • 時機:新產品 / 大改版 / 市場擴張時。

Sales Enablement / Training / Playbooks

  • 用途:確保業務能把產品賣給客戶、解答常見問題。
  • 時機:上市前、銷售片段需要變更時。

Launch Metrics & Monitoring Dashboards

  • 用途:上線時即時監控關鍵指標(錯誤率、行為指標、轉換)。
  • 時機:上線 0–72 小時特別重要。

7. 成長與度量 (Growth / Measurement)

AARRR / Pirate Metrics

  • 用途:分解用戶旅程 (Acquisition, Activation, Retention, Referral, Revenue),追蹤不同階段績效。
  • 時機:成長策略設計與 KPI 設定。

漏斗分析 (Funnel Analysis)

  • 用途:找出轉換瓶頸(哪個步驟掉隊最多)。
  • 時機:優化轉換率、產品迭代時。

A/B 測試/實驗設計

  • 用途:用實驗判斷哪個版本能帶來更好結果。
  • 時機:優化 UI/流程、價格、訊息等。
  • 實務提醒:事先定義成功指標與流量分配,注意樣本量計算與統計顯著性。

Cohort Analysis (分群留存分析)

  • 用途:追蹤不同時間或來源的用戶行為差異(留存、LTV)。
  • 時機:衡量長期價值、判斷產品改變是否影響 retention。

Retention Curve / Churn Analysis (留存/流失分析)

  • 用途:理解流失在哪裡,對症下藥。
  • 時機:訂閱或長期互動產品尤為重要。

LTV / CAC (生命週期價值 / 客戶獲取成本)

  • 用途:衡量行銷投資回報,決定 growth 預算與價格策略。
  • 時機:投資決策、營運可擴展性評估。

NPS / CSAT (淨推薦值、顧客滿意度)

  • 用途:衡量使用者滿意度與忠誠度,搭配質性回饋找改善點。
  • 時機:定期檢查產品健康、服務品質。

Growth Loops / Viral Coefficient

  • 用途:從產品設計內建成長機制(而非只靠行銷)。
  • 時機:設計可擴散機制(分享、邀請、內容生成)時。

8. 維運、監控與治理 (Operations / Maintenance / Governance)

SLO / SLI / SLA (服務等級與指標)

  • 用途:設定可靠性目標與用戶期望。
  • 時機:服務化、需保證可用性或合約要求時。

Incident Management / Postmortem (事件處理與事後檢討)

  • 用途:快速處理運營事故並學習防止再發。
  • 時機:發生故障或重大服務中斷時。

Bug Triage / Technical Debt Register

  • 用途:管理缺陷與技術債,決定修復優先級。
  • 時機:持續維運,release planning。

Change Log / Deprecation Policy (變更紀錄 / 廢棄政策)

  • 用途:對外透明、給開發者/用戶預期。
  • 時機:API 變更、功能退場。

合規 / 隱私 / 法務 Checklist (GDPR、資料保存、稽核)

  • 用途:確保產品符合法律與業界規範。
  • 時機:設計含個資、金流或跨境業務時。

9. 退場 (Sunset / End-of-life)

Sunsetting Plan (退場計劃)

  • 用途:安全、負責地停用功能或產品(資料遷移、補償、溝通)。
  • 時機:產品/功能不再有商業價值或成本過高時。

Migration / Export / Data Retention Strategy

  • 用途:給用戶遷移或備份方案。
  • 時機:產品退場或重大架構變更時。

補充/交叉支援技法 (常用但跨階段)

  • Mind Mapping, Brainstorming, Affinity Diagram: 想法整理、聚類。
  • Storyboards / Scenario Mapping: 設計完整使用情境。
  • Service Blueprint: 把 customer journey 與 backstage 流程、系統、資源綁在一起。
  • Design of Experiments / Multi-armed Bandit: 複雜實驗或有限流量時的實驗策略。
  • Communication Plan / Stakeholder Reporting: 定期簡報、決策記錄、roadmap review。
  • Metrics & Instrumentation Plan: 事件名稱、屬性、schema,確保分析可復現。
  • Pricing Frameworks: 價值定價、成本加成、階梯與 Usage-based、Freemium 等。
  • Contracts / SLAs / Onboarding Playbook: B2B 場景需要。

常見實務提醒 (PM 經驗談)

  • 在產品開發初期就設計 instrumentation (追蹤)
  • 假設列成清單並優先驗證最致命的那些。
  • 持續式 discovery 勝過一次性 research。
  • 把「目標 / 指標」放在 roadmap 之前。
  • 溝通比文件更重要,但文件要能支撐決策。

核心必學 (Top 12 — 新手到中階 PM)

  1. Persona / User Interviews / Empathy Map
  2. User Journey Map / Story Mapping
  3. MVP 思維 + Hypothesis-driven Development
  4.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s (RICE / ICE / MoSCoW / Kano)
  5. 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 (PRD) 與 User Stories (含 Acceptance Criteria)
  6. Instrumentation / Tracking Plan (事件設計)
  7. A/B Testing / Experiment Design
  8. Usability Testing / Heuristic Evaluation
  9. Roadmap (Outcome-based vs Time-based) 與 OKR 對齊
  10. Agile 流程 (Scrum / Kanban) 與 DoR/DoD 實踐
  11. Feature Flags / Canary / CI-CD 的基本概念
  12. Funnel / Cohort / Retention 分析

建議學習順序

  1. 先學:「使用者研究」+「MVP 與假設驗證」→ 降低風險。
  2. 接著學:「優先排序」與「User Story / Story Mapping」→ 轉換為可交付項目。
  3. 再加上:「Instrumentation / 基本分析」與「A/B 實驗」→ 使決策可量化。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